1968年寒冬,一辆满载乘客的老式卡车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艰难前行。车厢里挤满了裹着厚实羊皮袄的当地农民,他们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。在这群人中,一位年轻姑娘格外醒目——她清秀的脸庞虽沾满尘土,却掩不住那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和与生俱来的书卷气。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,就是刚从北京来的知青路生梅。
那年24岁的路生梅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。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,她毅然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,主动申请来到陕北贫困山区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,让她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,开启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旅程。
路生梅是地道的北京姑娘。儿时第一次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时,那份神圣感就在她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。1963年,她如愿考入医学院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北京大医院的儿科专家。然而命运给了她一个意外的安排——1970年,毕业分配时她被派往陕西佳县,一个在当时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偏远小城。
展开剩余70%启程那天,路生梅带着简单的行李和满腔热情告别家人。从北京到西安,再转车到铜川,最后换乘这辆摇摇晃晃的卡车。沿途的风景从繁华都市渐渐变成荒凉的山丘,同车的当地人听说她要去佳县,都露出同情的表情:那地方苦得很啊!在西安转车时,她学着当地人蹲在路边,笨拙地掰着硬邦邦的馍馍泡进羊肉汤里,浓烈的膻味让她差点吐出来,这是她对西北生活的第一课。
三天颠簸后,卡车终于停在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县城。所谓的县医院,不过是几孔简陋的窑洞。作为全县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,路生梅就在这里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。现实比想象中更艰难:饮用水要靠毛驴从黄河驮来,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浑水;刺鼻的羊油炒菜让她食不下咽;最痛苦的是不会烧炕,每个寒冷的夜晚都冻得瑟瑟发抖。短短一个月,这个城里姑娘就瘦了十几斤。
但路生梅骨子里的倔强让她坚持了下来。她暗暗发誓不能让人看笑话,硬是咬牙适应着这里的一切。好在淳朴的同事们很快发现了她的困境,轮流来帮她生火烧炕。这份温暖让她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。记得有年冬天,她冒雪去十几里外的村子出诊,塑料底棉鞋在冰面上根本站不住。情急之下,她干脆坐在地上滑行赶路。当看到那个高烧抽搐的孩子时,她三天三夜没合眼,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。感激的村民送来花生大枣,还有位大娘特意为她纳了双千层底布鞋。那一刻,路生梅在日记里写下誓言:我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!
在这片土地上,路生梅不仅找到了事业的方向,还收获了爱情。医院护士高正胜总是默默关心着她,这个放弃回家乡机会的陕北汉子,用他的朴实善良打动了路生梅。尽管婆婆起初反对这门亲事,但他们还是在1970年结为夫妻,并在次年迎来了爱情的结晶。
1981年,当回京进修的机会来临时,丈夫那句你放心去,孩子交给我的承诺,让路生梅热泪盈眶。进修结束后,面对留京工作的诱惑,她毅然选择回到佳县。她说: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。此后的岁月里,她推广新法接生,培养乡村医生,用毕生所学改变着当地的医疗条件。
从青春芳华到白发苍苍,路生梅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。当年那个小路医生如今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路奶奶,但她依然保持着出诊的习惯。2016年当选感动榆林人物时,她只是淡淡地说: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。在这片她深爱的黄土地上,路生梅用生命践行着当年的诺言,也收获了最珍贵的人生价值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