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战国时代之初,中原一带依旧是繁华的所在。宋国的商丘城南方,有一座名为逢泽的小城,这里湖泊交错,水草丰茂,飞禽在芦苇间掠过,野兽穿行其间,堪称鱼米之乡。当时此地隶属宋国。公元前343年的夏天,十三个诸侯国的国君曾齐聚于此,会同朝见周天子。这场会盟的首倡者乃是魏国的魏惠王,他渴望借此机会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。然则场面并未算得宏大,参与者多为周边的中小诸侯。商鞅曾直言提醒魏惠王:大王所能召集的十二诸侯,若不是宋、卫这样的小国,便是邹、鲁、陈、蔡之流,可见魏国虽有雄心,但能呼应的力量有限。
若把时间往前推约三十年,在距离商丘四百余公里的齐国临淄城,齐国发生了一场震动天下的宫廷政变。田午弑兄田剡,自立为君,这便是齐桓公。此事不仅改写了齐国的王位传承,更打破了当时诸侯间的力量平衡。魏、赵等强国趁势兴兵,弱小的卫、鲁等国也伺机侵掠,齐国的基业一度岌岌可危。此后二十余年,齐国与魏国之间爆发了数次大规模战争。齐桓公慧眼识人,倚重出自鬼谷子的弟子孙膑,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大破魏武卒,扭转了齐国长久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,为齐国再次争雄奠定了基础。
展开剩余60%魏惠王对此心知肚明,他深受“霸业不过三代”之说的困扰。尽管魏国在争霸中败于齐国,但根基尚未彻底动摇。于是,他一方面整顿军备,继续扩充魏武卒;另一方面致力于经济与交通的建设。他下令修整道路,开凿运河,治理灌溉,使淮河、颍水与黄河逐渐形成水系相通的格局。其中一条通往颍水的运河正经过逢泽,这条水道不仅便利了物资流通,更联通了魏、齐、宋、鲁等国。魏国在运河沿岸布置重兵,并借助附庸国的力量,逐渐将势力向东方推进,逢泽因而成为战略要地。
逢泽城的重要性,不仅体现在地理与军事上,更表现在经济发展上。魏惠王推行“废逢忌之薮以赐民”的政策,将本由国家掌控的湖泽资源,分配给普通百姓开垦利用。这样既使百姓得以生存繁衍,也在无形中增强了魏国在这一带的影响力。虽说逢泽名义上属于宋国,但其经济繁荣与人口聚集,皆是魏国运河工程的成果。魏惠王选中这里作为会盟之地,并请周天子亲临,其潜台词不言自明:即便魏国在战场上不敌齐国,但魏国才是真正的中原霸主,运河所连诸侯仍应以魏国为中心,与齐、楚对抗。
因此,逢泽会盟不过是魏惠王野心的起点。他不仅要在此聚合诸侯,还计划带着周天子与群臣泛舟运河,直至当年周武王曾召集八百诸侯的孟津,以昭示魏国的恢宏气魄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早在魏惠王登基前数年,齐国人便曾对逢泽周边的小国征收贡物,如同收取保护费。如今魏惠王选择在此地设会,目的昭然若揭。他不仅要彰显魏国的实力,更要借宋国的地盘消耗他国财力。毕竟春秋战国的惯例是,会盟一应事务多由所在地的诸侯承担。这一层算盘,充分显示了魏惠王深沉的谋略与精于算计的性格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